12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高全喜做客“天人讲堂”第105期,作题为“罗马何以大国崛起——波利比乌斯《通史》的混合政体论”的学术讲演。
高全喜教授首先阐明演讲题目的由来。他指出,国内学术界较为熟悉的是罗马的衰亡史,这方面的相关汉译作品卷帙浩繁,如休谟的《英格兰史》、孟德斯鸠的《罗马兴衰论》等。但是,关于罗马何以实现兴盛的著作,汉语学界尚未有过系统翻译。古罗马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通史》见证了罗马如何从诸邦的一个小邦国发展为雄霸欧亚非的大帝国,而此次演讲的内容,高教授指出,正是他应出版社之约为近译《通史》(上下卷)所做的序言。序言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谈历史观,下半部分重点论述混合政体。
接下来,高全喜教授对波利比乌斯《通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超越了当时普遍历史叙述的列国史,提出了以罗马人为担当者和领导者的罗马史,也就是普遍人类历史。而作为罗马史的罗马历史和作为人类史的罗马史是有本质差别的,因为如果从罗马史的视角来看,它还是作为列邦史之一的叙事,其角度仍旧是一个邦国的历史。也就是说,其强大或衰落都是有可能的;如若从异邦人波利比乌斯提出的普遍人类历史来看,代表人类的罗马自觉意识就会得以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高全喜教授提出了一个首创性的观点。他认为,在时间上,波利比乌斯之所以没从公元前220年的前40年算罗马历史,而从公元前220年的后53年算起,是因为这其中内涵着两个历史时间,一为公元前220年的前40年,这段时间处理的是前人类历史观之前的罗马史,和当时大部分的历史观的历史没有差别,只是作为列国史而存在;二为从公元前220年的后53年,这是波利比乌斯认为的普遍人类历史时间,具有双重历史观,既是作为邦国史的罗马史,又是作为人类历史的人类史。可以看出,这是波利比乌斯历史观的革命,改变了列国史的历史学叙事的逻辑,而从普遍人类历史的逻辑来看罗马史。在空间上,《通史》主要有三个版块,第一是作为罗马城的罗马史,其价值不在于地域的大小,而在于确立了一套政治体制;第二是迦太基之战;第三是征服高卢。
高全喜教授认为《通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罗马何以能够在53年时间从一个小的邦国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达到“普遍人类历史担当者”这一定位。波利比乌斯创造性地指出,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罗马创造了一套混合政体,并且是在一个最好的、最均衡的时期出现的。高全喜教授认为,这个观点不是从逻辑中推演出来的,而是直接从罗马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与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混合政体”完全不同。并且,这个混合政体的定义和理论内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理论来源是罗马人的政治实践和军事实践。接着,解波利比乌斯释了罗马这套制度的具体涵义,这套混合政体包括执政官、贵族院和公民大会。执政官类似于国王,拥有治理权,军事权等;世袭的贵族院,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包括财产、外交等权力;公民大会指的是罗马平民的会议制度,并设立了保民官制度,维系罗马平民的利益。
演讲最后,高全喜教授指出,虽然波利比乌斯并没有提及罗马的衰亡,但在书中可能隐含着波利比乌斯对罗马未来衰亡担忧的深意。他从书中申发出波利比乌斯两种观点:政体循环论和天命意识,并指出政体循环论是建立在普遍人类历史观上的;天命意识不直接等同于当时希腊化时期蔓延着的悲观主义情绪。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本期“天人讲堂”并作点评。听众与主讲人就秦朝和罗马政体比较、混合政体如何支撑军事力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中西立宪史、法理学(法哲学)与政治哲学。在国内外出版的学术专著:《休谟的政治哲学》《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现代政制五论》《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政治宪法学纲要》、The Road to the Rule of Law in Modern China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