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陈明教授谈“儒教的世界图景与文明论意义”

4月23日,著名学者、湘潭大学碧泉书院陈明教授做客“天人讲堂”第119讲,带来一场题为“乾父坤母:儒教的世界图景与文明论意义”的讲座。

讲座伊始,陈明指出“文明”一词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术思想若存在范式的转换,那便是从知识论范式转向文明论范式。以儒学研究来说,二者的不同在于:知识论范式把儒家的典籍作为知识的对象,意味着某种封闭性;文明论范式是和特定的生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是存在性的东西。这种转换具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文化自信;二是文明的冲突。

接下来,讲座便进入了“儒教图景”部分。陈明指出,文明强调整体性,其标志和内核是宗教,旨在向一个特定的群体提供一个世界图景,并由这个世界图景衍生出一套人的存在方式,他认为中国人即按照儒教提供的宇宙图景来生活。陈明从此次讲座题目的“乾父坤母”源于周易的乾卦和坤卦谈起,指出日月星辰是天文,山川是地文,圣贤是人文,人文是指“人把天赋予的本质呈现出来”。当人把自己内在天赋的德性呈现出来,这就是诗书礼乐,也是人文化成的根据。儒教的存在秩序便是从这里来的,具体的路径表现在《大学》中,他对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等进行了系统解读。

陈明认为,周易里的世界图景和存在秩序,从《易经》到《易传》到《中庸》到《大学》,是一个整体,而这样一个系统后来又成为了中国的文明论。儒教的世界图景在汉代通过董仲舒和汉武帝得到了落实,儒教文明自此开始成型。从文王、孔子到董仲舒,他们三个所谓的“文”实际上就是乾父坤母的宇宙图景。

最后,陈明通过比较古希腊宗教、犹太教等文明形式作出了进一步解读。他指出,从周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把天地作为父母来理解。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希腊的神,他们在道德上是不完美的。与其说他们是宗教,不如说他们是艺术。原因是移民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覆盖;另一方面,社会在移民过程中是很小的单位,群龙无首,人间没有道德力量,因此天也没有。陈明又以犹太教为例,和乾父坤母做比较。对应到犹太教的轴心期,此时犹太人正处于苦难之中。犹太人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而不是在别人的土地上维持着一种寄居的生活。因此,他们便把自己即一个特定的民族和神联系在一起。他们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神身上,而只有唯一的神才能提供这种心灵支撑。陈明认为,犹太教的神造万物是为了排除其他的神,选民观念则是为了强调他们自己和神的一种特殊关系。这是在苦难中生出来的创造力。总的来说,从父权让度到君主是中国文化的进路,由父权让度到上帝是犹太-基督教的进路,由父权让度到民权则是希腊文化的进路。

本期“天人讲堂”由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讲座以线下和线上的形式同步进行,场内外听众就怎样看待“家”在世界文明内的价值和意义、如何看待黄老道家研究对儒教原教旨的批评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